Yahoo!奇摩民調中心
教育部認定縣市舉辦的資優班會考違反特殊教育法,成績不能作為分班依據,請問您認為合理嗎?
前往投票 | 觀看目前投票結果
曹乃文(北醫附醫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動脈硬化向來是現代中老年人的致命殺手,隨其發作部位不同而有各異的疾病症狀,如中風、心絞痛等等。如果動脈硬化發生在下肢血管,就會造成皮膚變薄,腿毛脫落、趾甲萎縮、間歇性跛行、夜間下肢抽痛,甚至發紺、壞疽甚至須截肢等嚴重症狀,這種下肢血管動脈硬化的疾病,就稱為周邊動脈阻塞疾病。

周邊動脈阻塞好發於65歲以上的老年人,男性居多,據統計,老年男性約5%至10%患有此疾,其危險因子與動脈硬化相同,如高膽固醇血症、抽菸、肥胖、男性、高齡、糖尿病、高血壓、家族史等等,歐美的研究指出,在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的患者中有相當高的比率(約20%至50%)亦合併有腦血管阻塞或冠狀動脈心臟病(新聞網站),而其整體的致命風險,將較一般病患大幅提高。

有些老年朋友,發現自己無法走遠,或上坡時便覺得下肢疼痛,舉步無力,常以為這些是神經被壓迫或骨關節退化所造成的症狀,其實有相當多患者的症狀都是血管阻塞引起,在長期神經骨骼治療仍然無效之後才考慮到血管問題,不但耗時傷神,也造成了疾病持續惡化。

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的治療是多方面的,首先要控制危險因子,如戒菸(新聞網站)、減重(新聞網站),養成運動習慣以改善血脂比率等,若已有高血壓或糖尿病等慢性病,則要嚴格控制血壓血糖以避免或延緩血管硬化之發生。

如果已經罹患了周邊動脈阻塞疾病,則應再由藥物、復健來控制症狀,延緩疾病的發展,目前有阿斯匹靈、保栓通(Clopidogrel)及Cilosazol等藥物可供使用,早期疾患之臨床效果頗佳,適當的運動復健也可有效改善步行速度及距離。若病情已惡化到即使雙腳不動也會疼痛的階段,外科手術是唯一有效的治療。

(本專欄與中廣新聞網合作於今日10:25、12:50、17:55播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