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振興那塊圓木頭 刻滿歲月痕跡

   
 
經過三、四十年來不停地敲擊,量製義肢支架骨盆帶的那塊圓柱形木頭,早已被敲出一個大凹洞來。
記者林進修/攝影
 

   
 
一塊不起眼的木頭,卻是讓眾多小兒麻痺患者站起來、走出去的關鍵。
記者林進修/攝影
 
【記者林進修/專題報導】

這塊木頭,直徑33公分、高60公分,呈圓柱形,黑黑沈沈的,四周還有好幾條不規則的裂痕,不管從那個角度看,都沒什麼特殊之處;然而,要是沒有它,這三、四十年來,國內近半數小兒麻痺患者恐怕站不起來,也走不出去。

小兒麻痺又名「脊髓灰白質炎」,是由腸病毒引起的流行疾病,也是人類最古老的疾病之一,三千五百年前的古埃及壁畫就有相關記戴。翻開台灣公共衛生史,民國四十幾年及七十一年夏天,就曾爆發兩次大規模流行,不少不幸罹病的小孩子,從此不良於行。

和大多數國家相比,國內小兒麻痺病童的際遇算是好的,這是因為民國56年間,已故前第一夫人蔣宋美齡女士在台北石牌創設振興育幼院,隔年3月設置義肢支架工廠,58年8月開始收治小兒麻痺病童,提供相當貼心的人性化照護。

「哇!怎麼有這麼多小兒麻痺病童?」自軍中退伍後,民國61年即到已改名為振興復健醫學中心任職的李厚熙,如今回想起三十幾年前的陳年往事,依舊印象深刻。「當時真的被嚇得想辭職不幹。」還好,熬了幾天後,他那忐忑不安的心情逐漸平復,一做至今。

李厚熙清楚記得,當時光是住院的病童就有四百多人,如果還加上每天搭交通車前來接受復健治療的小病號,少說也有五、六百人,「放眼望去,到處都是小毛頭,真是熱鬧!」支架組技術員梁文章就是當年每天從板橋搭車到該院就診的小兒麻痺病童,因參加院內舉辦的職業訓練班,而從就診病童搖身一變為院內員工,一頭栽進義肢支架的組裝世界裡。

民國六十年前後,振興義肢支架工廠的技術員多達21人,每天組裝出來的義肢支架,「堆得像山一樣高。」每檯鋸床、砂輪機、轉削機及鑽孔機全都開機後,轟隆隆作響,氣勢驚人。「不過,如果沒有這塊圓柱形木頭,這些義肢支架恐怕都出不了門。」

支架組技術員趙其磊表示,這塊木頭並沒有特殊名稱,說是木頭也好,說是「木砧」也可以,它是製作骨盆帶不可或缺的工具。趙其磊解釋,少數病情較嚴重的小兒麻痺病童,除了下肢不良於行外,腰部也沒有力氣,必須在義肢支架上另加一個骨盆帶,用以固定腰部,免得上半身左右搖晃而傷及脊椎。

接到醫師的特別處方後,他們這些技術員就依病童的身高、腰圍及髖關節位置等體型資料,將長條狀的鋁合金放置在這塊木頭上,用大鐵槌一槌一槌地慢慢敲,先敲出骨盆帶的上下弧度,再敲出前後角度,最後再用力彎出「C」形來,以便將腰部整個包覆起來,提供最佳的支撐。

那些年裡,每天只要一上工,他們就輪流在這塊木頭上敲製骨盆帶,你一槌、我一槌地長期敲下來,受力的圓柱上方那一面,早已被敲出一個深達八公分的凹洞來,圓柱四周更是裂痕處處,充滿著歲月及汗水的痕跡。

這些年來,可曾計算過從這塊木頭敲製出的骨盆帶及義肢支架數目?「哪有那個時間去算!」梁文章說,他們進義肢支架工廠工作時,這塊木頭早已「服役」多年,透過它敲製而成的義肢支架,保守估計也有上萬件,若以每隔幾年就換一次的頻率計算,國內少說也有上千名小兒麻痺患者穿過這些支架,形容它是協助小兒麻痺患者站起來、走出去的幕後功臣,一點也不為過。

三十八、九年了,這塊木頭如今還堅守崗位,承受一次又一次透過鋁合金傳來的敲擊。只是,野生株腸病毒引發的小兒麻痺已在國內絕跡的今天,上門就診患者少了,「鏘、鏘、鏘」的敲擊聲也變得稀稀落落……。

振興曾為楊恩典量製義肢

記得前些天才生下寶貝女兒的楊恩典嗎?雖不是小兒麻痺患者,但先天少了兩隻手臂的她,曾是振興復健醫學中心的小病號,她那惹人憐愛的模樣,至今仍深深烙印在振興人的腦海裡。

「她是那種不愛說話的孩子。」振興支架組技術員趙其磊表示,楊恩典被送到該院時,只不過是個七、八歲的小女生,瘦弱的身軀,加上先天沒有手臂的模樣,叫人既憐又愛。雖然話不多,卻很有禮貌,只要見到人,都會主動打招呼。

當時,陣容龐大的義肢支架工廠派出一名資深技術員,為她量製上肢義肢,再透過肩膀肌肉的拉扯,控制義手來夾取東西。可能是不易操作使然,過沒多久,楊恩典就未再使用這套上肢義肢,恢復原貌。

這些年來,楊恩典偶爾會回振興參加院慶等活動,順道探望早年照護她的技術員叔叔、伯伯及護佐阿姨。趙其磊再三稱許這個已身為人母的小女生,「她一點也沒變,還是那麼客客氣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EYONDTHERAPIS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